就像黄金引诱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发现新大陆一样;皮毛也引诱着俄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深入原始森林,踏遍蛮荒大陆。超级大国因为皮毛崛起,无数生灵因为皮毛灭亡。

“我们会受到天谴,”11世纪时一位欧洲历史学家埋怨他的同胞,“因为我们渴望一块貂皮,竟然胜过了渴望神的救赎。”在这位虔诚的教士眼里,皮毛象征了“追求奢华虚荣的致命罪恶”。

然而,就像黄金引诱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发现新大陆一样;皮毛也引诱着俄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深入原始森林,踏遍蛮荒大陆。超级大国因为皮毛崛起,无数生灵因为皮毛灭亡。

老祖宗传下来的爱好

人类对于皮毛有着天然的喜爱。缺少体毛的人类迁徙到寒冷地带,便发明了用皮毛做衣服。文明时代,皮毛不再是必需品,而成了奢侈品。

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腓尼基买皮毛,用植物染料上色;希腊人远赴里海以北,收购河狸和海獭皮毛。有人认为,希腊神话中伊阿宋寻找的金羊毛,就是某种动物的皮毛。

罗马人从日耳曼森林里进口皮毛。元老们会脱下传统的羊毛托加袍,换上哥特式皮毛外衣,接受人民的啧啧称赞;唐朝由于受到中亚的影响,十分青睐皮毛衣服(宋朝就不再流行);而一位10世纪的阿拉伯人写道:阿拉伯和野蛮人的国王都穿着狐狸皮做的衣服,皮毛“构成了他们虚荣的一部分”。

欧洲人一贯喜爱皮毛。查理曼大帝(公元800年前后在位)看贵族以穿戴昂贵皮毛为时尚,不以为然,找了一个风雨天,带朝臣打猎。他自己穿羊皮袄,一点儿事没有,陪同者却淋了个透。贵族们回到城堡一烤火,昂贵的皮毛都皱巴了。

皮毛成了炫富工具

中世纪的欧洲热销皮毛,东南西北的皮毛都汇集于此。大量劳动力从事皮毛清洁、剪裁、缝制、染色工作,造出了外套、帽子、手套、寝具等各种皮毛制品。各国都被卷入这一产业。

1371年前后,有位法国骑士写了个故事:有姐妹两人,姐姐的未婚夫是个年轻有钱的骑士,头一次上门来见未婚妻。姐姐为凸显苗条身材,穿了件贴身衣裙,可风大雾大,把姐姐的脸冻得苍白青紫。而妹妹穿了镶皮毛的衣服,双颊像玫瑰一样红。骑士一看,便向岳父请求迎娶妹妹为妻。结婚后他又访问岳父家,发现穿上皮毛长袍的姐姐才是更美的那个,但后悔也晚了。

富商都愿意花大价钱买皮毛,向贵族靠拢,但后来法律限制穿皮毛。1337年,英国国王命令,高档皮毛仅限大小贵族和高级教会人员使用。1429年,苏格兰也颁布类似法律。17世纪英国革命前,貂皮是宫廷专用,低等贵族和富裕市民穿河狸皮、海獭皮、狐狸皮等,而普通民众只能穿羊皮、狼皮。

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一件礼服用了1.2万张松鼠皮和80张白貂皮制成。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新娘,婚礼穿的珠宝长袍用了160张黑貂皮。

13世纪初,一个英国木匠40天的收入只能买一件兔子皮镶边的衣服。而亨利八世一件礼服就用了100张黑貂皮和560张松鼠皮,价值是宫里泥瓦匠日工资的6000倍。

中世纪或许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动物死于皮毛贸易。数据显示,1406年,波罗的海的里加港出发的三艘船上装了333348张皮毛,几乎全部是同一种松鼠。

开发、占领西伯利亚

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皮毛来源是俄国。商人都去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收货。第一个俄国城邦——基辅罗斯,也是皮毛贸易带起来的。

俄国人耗尽了眼前的资源,就得去西伯利亚森林里收购北极狐、猞猁、黑貂、海獭和白鼬的优质皮毛。

15世纪,莫斯科靠着火器,逐渐征服西伯利亚各土著部落。他们不仅对森林民族征收皮毛贡品,还对销售者征收什一税。每年西伯利亚数以万计的紫貂皮等皮毛不仅能从欧洲换回金属、纺织品和枪支,还能从中东换取丝绸和香料。

俄国人在苦寒的西伯利亚建立前哨居住点,唯一的经济动力就是获取皮毛。

17世纪中叶开始的小冰期,中国重新流行皮毛(穷人冬天穿棉袄,富人穿皮毛大氅)。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俄国皮毛通过蒙古商路贩运到了中国。

为了满足中国的需要,俄国人远赴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寻找水獭和河狸。同时,英国和美国人也在太平洋美洲海岸收购皮毛,运到广州。这桩好买卖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衰落。

皮毛贸易让两个国家诞生

加拿大和美国的诞生,都要感谢皮毛贸易。

1524年,意大利帆船在缅因州海岸遇到了“穿着熊皮、猞猁皮、海狼皮和其他皮毛”的印第安人,后者充满疑惧,用皮毛交换了“小刀、鱼钩和其他锋利的金属工具”。

10年之后,一艘法国船来了,印第安人划着小船来交易,赶也赶不跑。他们甚至连身上穿的皮毛都脱下来了,第二天又拿来一大堆。

一张精致的河狸皮那时在欧洲的价格,相当于今天的5000元人民币。欧洲人用盆罐、小刀、玻璃镜、珠子、贝壳等换皮毛,获利几十倍、上百倍。

有人认为欧洲人占了印第安人的便宜,但一位法国神父1643年发现,印第安人对河狸皮能交换到各种货物十分满意。一个印第安人说:“英国人完全没有理智,他们用20把刀子换一张河狸皮。”或许贸易的意义就在于: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乘坐“五月花号”轮船的清教徒到达美洲后的十多年,主要收入来源是把皮毛卖到伦敦,并靠这个在美洲站住了脚。

18世纪60年代,新英格兰殖民者想去阿拉巴契亚山脉以西拓荒(包括猎取皮毛)。但英国官员认为这会冲击森林里的印第安猎户,影响皮毛贸易和帝国财源,因此禁止他们西迁,被殖民者记恨。这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诱因之一。

而加拿大的前身,就是皮毛贸易公司及其交通网络,许多城市是收购站发展而成的。

猎人与猎物共陷绝境

在欧洲,河狸很早就灭绝了。在美洲发现河狸,让欧洲人很惊喜。这片大陆上河狸众多。它们在小河里游泳、筑水坝,皮毛惊人地浓密,每平方厘米生长12000到23000根毛。

河狸柔软的绒毛上有小倒刺,滚压时容易纠缠在一起,使毛毡厚重不透水。虽然去除外层粗毛的工作很繁重,但从美洲收来的河狸皮往往被印第安人当外套穿旧了,粗毛正好都磨掉了。

因此,河狸皮毛做的帽子又轻又结实还防水。一时间,欧洲每个体面的男人都要有一顶河狸皮毛的毡帽。三四百年的皮毛贸易,让大部分美洲河狸惨遭毒手;幸而19世纪中期,欧洲开始流行丝绸帽子,皮毛贸易才逐渐消停。

印第安人也是牺牲品。深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不仅带来流行病,还带来了枪和酒精。

欧洲货物的确让印第安人的生活更轻松,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金属锅比石头锅热得快;金属刀比石头刀锋利得多;茶叶、糖十分美味;枪支能提高打猎效率……但习惯了这一切,就撒不开手了。

1张上好的河狸皮可以兑换1只黄铜壶,或1磅铅弹,或1.5磅火药,或2磅糖。一摞与枪等高的皮毛能换到1支枪。从1609年开始,印第安各部落之间开始了数十年的“河狸战争”。死于枪战的印第安人激增。

印第安人对朗姆酒和威士忌,更是毫无抵抗力。他们自己不会蒸馏,也没见过高度酒。欧洲人赊账卖给原住民酒精,让他们难以戒除酗酒恶习。

皮毛贸易还引来一批又一批欧洲殖民者,人多势众,不断渗入印第安人的领地,将后者挤跑。终于,捕杀河狸的人,像河狸一样陷入了绝境。(小白村)

关键词: 皮毛贸易 影响 危害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