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8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九章”“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问世,14纳米集成电路、C919大飞机等产创融合成就凸显……“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基本建成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构建了国家实验室等高端科创资源引领的“金字塔型”创新格局。

10月27日,《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围绕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文件要求,《规划》提出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12项重点任务。

科技日报记者从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0年浦东新区全社会R&D经费投入513亿元,同比增长12.4%。“十三五”末,浦东有效期内高企3784家,人才总量155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90件,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912亿元。

首次明确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规划》首次明确关键技术突破方向。聚焦浦东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梳理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生物、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软件、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形成技术清单。

《规划》提出,到2025年,浦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超过2000家,各类科普基地超过100家。努力实现“六个一批”,即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壮大一批硬核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集群,成就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徐敏栩表示,浦东科创“十四五”规划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化编制,体现5大“更加”的特点:定位更高,落实大文件对浦东新区新的定位和要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更加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更加突出双向快车道功能,梳理出多个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更加突出深化科创改革,规划支持探索多方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创新;更加突出创新生态打造,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绘制企业成长精准服务路线图,提升服务效能。

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双区”合力

张江肩负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等国家战略的重任,正在加快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国际一流科学城首先要强调融合。它不同于大学城和科技城,既集中布局大学、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又吸引集聚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还要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是科学、产业、城市等功能的有机融合体。国际一流科学城还要体现能级。集聚的大学、科研机构、大科学设施、科技企业、创新人才等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城市的创新生态和生活环境也要充分与国际接轨,彰显国际标准和水平。

“临港新片区的主体位于浦东,如果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临港则要有实力成为‘排头兵’中的‘先遣队’。”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四级调研员倪晓杰表示,《引领区意见》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政策制度探索及先行先试,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地发挥“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

据了解,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市科创办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张江等区域的研发成果产业转化深度合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各具特色的联动发展格局,持续扩大联动效应。(侯树文 王春)

关键词: 浦东 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 研发经费 年均增长